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菁桐

菁桐老街

菁桐坑早年曾是繁華的煤礦聚落,全長不過百來公尺的菁桐老街,當年繁華的景象不下今日的西門町,號稱「菁桐坑銀座」。走進老街,彷彿走進時光隧道,隨處可見阿嬤時代的日用品,還有許多令人垂涎的古早味小吃。地面鋪設的石磚,每隔幾步就有刻著歷史里程碑的石板,幫助人們了解菁桐的歷史,如今透過城鄉風貌改造及社區營造,復古的活力不僅吸引大批遊客,也吸引不少年輕人到此創業,老街的氛圍更吸引著許多部的偶像劇到此拍攝,為這個洗盡鉛華的煤礦聚落注入新的生命。


菁桐車站
建於1929年,至今已有80年歷史的菁桐車站,為少數典型木造車站,是平溪支線的終點站。2001年文建會列入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2003年列為縣定古蹟。外觀或內部陳設皆保有原始風貌,老式月台散發迷人風韻,站內保留電氣路牌閉塞器、轉轍器、舊式車票箱等文物,在台鐵眾多車站中可謂碩果僅存,極富保存價值。




菁桐礦業生活館
位於菁桐車站鐵道旁,礦盛時期台鐵在菁桐車站編制11名員工,此處為員工宿舍, 1963年的改建將原來的木造翻新為現今的磚造建築,礦業沒落後閒置荒廢。2001年因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改造計畫,整修後作為展覽空間,2002年文建會選為地方文化會館,定名「菁桐礦業生活館」,設主題展覽館、社造願景館、文化商品館、咖啡館及生活廣場等,為菁桐添一知性與感性兼具之景點。

石底大斜坑遺址
在菁桐車站對面高地上的石底大斜坑,是平溪線上最大的煤坑舊址。於1937年開始興建,先與石底二坑開鑿貫通,再與一坑、三坑聯絡,費時三年,此後便將十分寮至十八重溪各坑之煤炭集中自石底大斜坑搬運出坑,改變了原有的坑外搬運系統。由車站的位置還可看到選洗煤場和降煤櫃,降煤櫃的長度更為台灣之冠,特有的景觀是許多媒體與婚紗業者取景的地方。

菁桐坑選洗煤場
於菁桐車站北上方的選洗煤場於1921年興建。據悉台陽礦業公司開鑿石底大斜坑,將原石底一坑、二坑、三坑連結後集中產煤於大斜坑運出以連結選洗煤場,簡化產煤暨坑外運輸。早期為簡易建築,民國50年代其外牆材料改為紅磚,尖型屋脊。如今雖礦業停產,不復往日鮮明亮眼,老舊斑駁的石柱卻仍孤傲挺拔,紅磚建築亦為菁桐地標,2001年時並獲選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

台陽俱樂部(太子賓館)
1939年台陽礦業公司為招待貴賓、官員與會議所建,佔地600多坪,以日本皇室行館格局,選用上等阿里山檜木,由4位日本師傅帶領102名工匠的龐大團隊以卡榫方式建造,主臥室床門支柱皆為高級原木,客間及各間廳均有壁龕,窗檽、門花等雕刻繁美,可看出為行家精細作工,保存著濃厚的貴族氣息與建築藝術。2001年獲選為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2003年公告為縣定古蹟,可供民眾預約參觀。

日式宿舍區
台陽礦業公司為開發石底煤礦,在1925至1940年間興建數十棟職員宿舍建築,主要集中於白石村的"北海道"、"皇宮"(現為私人經營民宿、餐坊)及中埔地區,大多以民生橋往來礦區之間。宿舍建築配置高低錯落,且皆為面北朝向,有"心向故鄉"及"富士山"(薯榔尖)的精神寄託象徵意義。現則成為拍攝MV、廣告及偶像劇的熱門場景。

青桐煤礦遺址
由台陽礦業公司向經濟部申請美國經濟援助開鑿之礦坑,於1955年底開坑,1957年開始生產。開工之初命名為「白石腳煤礦」,後改稱「石底新坑」,1957年始稱為青桐煤礦,坑口前有事務所、機電設備室、倉庫、更衣室、浴廁等建築。在石底大斜坑廢坑後成為石底煤礦的主要生產礦場,直至1987年底結束營運。

平溪三尖
薯榔尖、石筍尖及鋒頭尖為平溪三尖,是北部山友假日常登門拜訪的郊山。位在菁桐坑西北的薯榔尖為三尖之首,海拔614公尺,因其山形似富士山,因此又被稱為「平溪富士山」。石筍尖與薯榔尖相隔著一個小山谷,其山形如豎立之竹筍而得名,海拔520公尺,山勢險峻陡峭,登山時往往需要手腳並用。鋒頭尖位於菁桐坑南方,海拔582公尺,與薯榔尖、石筍尖遙遙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三尖連稜一路走來相當吃力,一般山友多採單登山頭


資料來源:台北縣平溪鄉魅力商圈協會
http://www.pingshi.com.tw/landscape.aspx?id=8




台灣自由行套票台灣簽證傳統美食篇景點推介台灣潮語/旅遊注意事項台灣交通酒店附近景點燃油附加費高雄景點介紹/民宿Q&A台灣國家風景區2011香港/台灣公眾假期表台中觀光景點台灣超人氣農場排行排行榜全台灣溫泉區台灣觀光主題遊樂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